- 搜索
微生物降解污染物蘇州試點成功
國內現有的生物技術能夠處理污水里的氮,但要對付磷,必須借助化學制劑。經過多次試驗,以世界最先進的固定床生物膜為載體“養殖”微生物,讓饑餓的微生物蟄伏于此,吞食污水中的氮、磷等成分,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由吳中區一企業自主研發的分散式中小型單元式污水處理系統日前獲得試點成功,據悉,這種不添加任何化學制劑的污水處理系統為國內罕見。
位于東山鎮楊灣村的西巷自然村地處丘陵地帶,當地污水管網難以接進市政管網,只能依靠一家一戶的小型處理器處理污水。而如今,當地的污水處理體系得以改觀,污水經處理后水質可達國家一級A類標準,通過再生水回用系統直接用于綠地灌溉和景觀池,而且處理成本比原先省了90%。
今年4月初,9個黑色的生物反應罐被埋到了西巷村地下,連接后通上電,系統便開始運作。居民生活污水流入污水處理系統的預處理倉,初步沉淀和厭氧處理后,通過重力自流經過固定床生物膜,由附著著的微生物進行降解處理,經兩次沉淀后即可再次使用。這9個生物反應罐正是處理生活污水的核心所在。記者了解到,這是由吳中區優德通力自主研發的分散式中小型單元式污水處理系統,“住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是最大的‘功臣’,只要有最低限度的氧存在,他們就可以生存很久,一批微生物死亡后,另一批會重新生長起來繼續工作,每塊生物膜的工作年限可達20年。”優德通力電氣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黎明介紹,經過近四個月在西巷的試驗,該系統的首個試點項目獲得成功,他們就該技術已申請了多項國家專利。
王黎明告訴記者,所謂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主要應用于農村、城鄉結合部、旅游風景區、度假區、部隊營區等地,這些地區共同的特征為污水排放分散、水質與水量波動大,不少地區一時難以接入城市市政管網。目前我國分散式污水處理一般采用的是接觸氧化法、改進型活性污泥法等傳統方法,日本、美國、挪威等國則大力推廣新型生物膜水處理技術。
“與傳統技術相比,新技術最大的特征是不添加任何化學制劑,全部依靠微生物來處理污染物,這樣一來,就能從根本上避免化學制劑帶來的二次污染,還能將處理后殘留的污泥量減少至原來的十分之一。”王黎明說,當初引進技術設備后卻并不是一帆風順,遭遇了嚴重的“水土不服”——由于飲食習慣、洗滌劑等的不同,國內生活污水中的氮、磷含量遠高于國外,國外的微生物無法處理。
(部分內容源自網絡,編輯:xiao)
秦泰盛
2013.7.25
- 上一篇:萊西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
- 下一篇:天津:制定流域水污染防治五年規劃 投入130多億
相關閱讀